即墨哪里有卖画的实体店以火为墨烙制传统之美即墨金口手艺人王正胜小葫芦上烙出“大世界”

“我们村文化底蕴深厚,我父亲也是爱好书画,尤其是擅长画年画,受村庄文化氛围和父亲的影响,我也自小爱好书画。”王正胜告诉记者,他家里每年都种葫芦,6年前的一天,他看到电视上有人在葫芦上作画,他深受影响,便慢慢学着在葫芦上刻画。随着画功的突飞猛进,王正胜也熟练掌握了葫芦烙画的手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0月8日,记者来到王家瓦子埠网格村民王正胜家,只见他正在创作作品,一手拿着一个葫芦,一边端详着一边仔细地用烙笔在葫芦上刻画,此时缕缕青烟飘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一只活灵活现、威风凛凛的老虎便出现在葫芦上。

记者了解到,一个葫芦烙画作品的完成,大概需要5道工序,首先要选择品质好、形态端正的葫芦,然后进行清洗。“葫芦清洗晾干以后,先要根据葫芦的形态和大小进行不同的作品构思,小的葫芦适合创作小的简单的作品,比如花草和小动物等,大一点的葫芦就适合创作内容复杂、题材宏伟的作品,比如山水画等。”王正胜说,构思准备好以后,下一步就要在葫芦上用铅笔画出要创作的作品草图轮廓,最后一步就是用电烙笔开始勾画,并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颜色的加深,以此来表现作品的层次感和美感。

王正胜说,他非常感慨自己遇上了好时代,“本来葫芦烙画是自己的爱好,因为是非遗传承项目,现在烙画葫芦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关

烙画葫芦是一项非遗传承项目,王正胜说,现在他已经深深爱上了烙画葫芦,“最为关键的是,我传承烙画葫芦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这让我感觉动力满满,未来的日子,我会以‘火’为墨,绘制出了中国传统之美,描绘新时代。”

烙画历史悠久,古称“火针刺绣”,又叫“火笔画”、“烫画”,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画者以烙铁为笔,葫芦作“纸”,通过电烙笔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在葫芦上烘烫勾勒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创作,形成独特的葫芦烙画。简单的一个作品创作只需两三个小时,而内容比较复杂的甚至要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原标题:以火为墨,烙制传统之美,即墨金口手艺人王正胜小葫芦上烙出“大世界”

此前,在刚刚过去的几年时间内,他和村里很多村民一样,他就是即墨区金口镇卧牛山村王家瓦子埠网格村民王正胜。他爱上了葫芦烙画。开始自学葫芦烙画以来,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他已经创作了600余件作品。

“葫芦烙画的过程中,很锻炼人的耐心,从构思到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神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王正胜说,看似简单的线条,其实非常考验人的功力,特别是笔法的轻重缓急,都容不得一丝马虎。每次创作作品的时候,王正胜说那种身心合一的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特别是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作为一名业余农民书画爱好者,更是让他感到特别自豪。

多年来,王正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研磨技艺。他珍藏匠心,以双手承载情怀,这是手艺人对工匠精神做出的最好诠释。截至目前,王正胜已经创作了600余个作品,《国泰民安》、《猛虎下山》、《松鹤回春》、《富贵花开》……这些惟妙惟肖、内容丰富的葫芦作品包含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图案,深受村民的喜欢和专业人员的好评。

谈起与葫芦烙画的结缘,王正胜说还要从他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说起。王家瓦子埠网格村虽以农耕为主,但是村庄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以书画育人,农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挥毫泼墨,大人小孩一起学书画,整个村庄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王家瓦子埠网格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书画村”。村庄目前有286户村民,有50余位专业书画家,还有100余名书画爱好者。

即墨哪里有卖画的实体店以火为墨烙制传统之美即墨金口手艺人王正胜小葫芦上烙出“大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